方便帮个忙吗?方便借点钱吗?方便行个方便吗?生活中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不情之请”,直接说不,恐驳了对方面子;硬着头皮答应,又委屈了自己。最近,年轻人捧红了“三明治式”拒绝法,以“积极共情+明确否定+替代方案”的迂回句式,“既怂又爽”地表达拒绝,令诸多“嘴笨型老好人”掌握了礼貌且不失尴尬的说不艺术,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三明治式”拒绝法是具象化的,像两片面包夹一片肉那样清晰分层,把拒绝夹在了肯定和期待之间。比如,当你忙到飞起之际,同事好巧不巧地来拜托你润色文案,分身乏术的你可以先表达肯定:“多谢业务大拿让我先睹为快”,然后亮出手头的紧急任务,坦陈左右开弓反倒影响效率,表达爱莫能助后作出允诺,“等忙完后再细细拜读”,既给了对方台阶下,也在退而求其次的备选项中,提供一种模糊的可能性。
再如,久不联系又关系很远的老同学打电话借钱,不妨先来句暖心话作铺垫:“遇到困难时不见外,兄弟真把我当自己人啊”,顺势聊聊自家的房贷、车贷压力,藉此寻求共情,主打一个心有余而力不足,接着推荐几款低息信贷产品,以更加不合理的可替代选项回应不合理诉求,使拒绝成为一个看似相对合理的中间态。
凡此种种,皆是拒绝事,而非拒绝人。毕竟,拒绝并非对抗,本质是优先级的重新排序,重点不在于说不,而在于怎么说不。诚如汪国真所言:“拒绝别人一定要委婉,因为没有人喜欢被拒绝。”凡人被拒绝时,多多少少会产生被否定的挫败感,而“三明治式”拒绝法恰恰看到了这一点,首先传递了“我认可你”的信号,为说“不”建立情绪缓冲带,末尾则以可替代方案传递善意,留下些许回旋空间。前后两个肯定句构成了心理保护层,把“我不能”包装成“我很想,但暂时做不到”,从而软化了拒绝的棱角,消弭了潜在的对抗性,对方听起来便不会那么抵触了。
言为心声,语为心境,“三明治式”拒绝法的流行,某种意义上折射出年轻人在社交边界意识与传统人情社会之间的内心纠结。毕竟,生活在一个强调“与人为善”的环境中,有太多关系需要维护,太多面子需要保住。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失去了主观能动性。既然文化土壤导致拒绝困难,就源源不断催生出类似“三明治式”拒绝法这样的社交智慧。既然“漂亮话=高情商”的整体期待无法改变,只好在适应中“偷渡”一份内心的真实。年轻人以更加轻盈的态度看待“社交面具”,何尝不是一种可贵的尝试。
当然,“三明治式”拒绝法虽妙,也不是万能钥匙。有人说这是“讨好型人格”的心理过渡,有人则将其视为“窝囊学”的延续,还有人担忧程式化的“夹心”表达,会失掉人际交往的真诚。事实上,没有什么办法是万能的,也没有什么技巧是普适的。具体到这个问题里,说“不”的正确方法不是唯一的,而唯一错误的是,你每次都本想说“不”,结果却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被迫说了“行”。如何游刃有余表达拒绝?还得在具体情境、具体语境中相机择言。
这正是:
世事洞明皆学问,说不也是门艺术。
人情练达即文章,学会拒绝免内耗。
(文|戴林峰)
嘉正网-嘉正网官网-配资网在线配资平台-股市行情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