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5100字
阅读需要17分钟
《杨家将》系列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故事,其内容部分取自北宋杨氏家族的真实历史,而里面的反派潘仁美,也有原型,那便是北宋名臣,与曹彬并列合传的潘美。《宋史》里称赞他说:潘美素来得到太祖的信重,其威名义辞,哪里需要等到“平岭表、定江南、征太原、镇北门”的大功后才能体现出来呢?他与曹彬两人家族享有富贵,也并不是偶然。朱元璋对功臣大肆屠戮,却也同样认可潘美的举止,说“如汉陈平、冯异、宋潘美皆节义,兼善始终,可以庙祀”。这样一个有着“善始善终”人生轨迹的人,是如何成为遗臭万年的丑角的呢?
名将潘美
潘美,字仲询,大名人(今河北邯郸魏县),父潘璽,为常山(今河北正定)一军校。潘美人如其名,生得风流倜傥,英俊潇洒,因此担任负责接待宾客的典谒。然而,他却不满于此,心存高志:
“汉代(指后汉)将终,凶臣肆虐,四海有改卜之兆。大丈夫不以此时立功名、取富贵,碌碌与万物共尽,可羞也。”
此话果然应验。公元950年,太祖郭威推翻后汉,建立了后周政权。他没有亲生子嗣,选择将皇后的侄子柴荣收为义子,后者于公元954年登基,是为周世宗。潘美是他的侍从,因此成为新帝的心腹,得补供奉官,参与军政事务。他还有一个同僚,那就是未来的宋太祖赵匡胤。
柴荣“神武雄略”,很早便展露了锋芒,而潘美也随之征伐,逐渐成长为一名大将。柴荣登基之初,便面临北汉世祖刘崇连同辽军的入侵,柴荣亲征,刘崇大败,潘美有功,被擢拔为西上阁门副使。此后,柴荣南征北战,收臣南唐,北伐辟土,潘美在各战役中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得任陕州(辖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县、洛宁、灵宝及山西平陆、运城东北地区)监军、引进使。然而,柴荣英年早逝,只留下孤儿寡母。
公元959年,赵匡胤以抵抗北汉和辽军之名率军出征,却突然在离京二十里的陈桥发动兵变,建立了宋朝,这便是后世著名的“黄袍加身”。
而潘美则支持了赵匡胤的改朝换代,并且就是他“先往见执政,谕旨中外”,令朝堂不生动乱地降服新主,获取了从龙之功。当时,赵匡胤还担心陕州军帅袁彦反叛,便派潘美作为监军,见机杀之,潘美却最终说动袁彦一同投宋,赵匡胤因此大喜,夸赞说:
“潘美不杀袁彦,能令来觐,成我志矣。”
此后,赵匡胤各地平叛,试图一统天下。潘美也随之征伐,陆续被任命为行营都监、扬州巡检、秦州团练、潭州防御使、山南东道节度使、岭南道转运使等等。尤其在宋灭南汉和南唐的战役中,潘美都有杰出表现——前者潘美连战皆捷,先用强弓劲弩破了象阵,后见敌军沿山谷布阵,以竹木为屏障,便乘夜火烧连营,最终攻克岭南;后者潘美以深受皇恩为由,在战船未备齐的情况下身先士卒,率部抢渡,并在后主李煜犹豫乞缓与抵抗之际,昼夜攻城,最终平定金陵。由于这些功绩,潘美被擢升为宣徽北院使,位列中枢。
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去世。生前,他已经统一南方,却在拥有辽军支持的北汉折戟。他的弟弟,而非其亲生子嗣的赵光义继承大位,史称宋太宗。由于他的登基迷雾重重,还传出了“斧声烛影”的流言,“远近腾口,咸以为非”,希望稳固地位,并同样具有个人野心的宋太宗,决心北伐,完成哥哥未竟的事业。
太宗北伐
公元979年,宋太宗亲率四路大军围攻太原。此时,潘美已经被他加封为开府仪同三司,位同使相,并在本次北伐中任北路都招讨,判太原行府事。宋太宗在北伐的开篇非常成功,他二月亲征,五月即灭北汉,末代皇帝刘继元“率其官属素服纱帽待罪台下”,“凡得州十,军一,县四十一,户三万五千二百二十,兵三万”。太宗此行还收服了一名降将,他便是杨业,杨无敌。由于才干卓越,他曾被刘崇养为诸孙,赐名刘继业,因此得名。北汉委任他为建雄军节度使,驻守代州。由于抵辽有功,北人便称杨业为“无敌”。太宗同样很欣赏他,在令刘继元劝他来投后,便立即拜其为代州刺史,扼守雁门关。
平定北汉后,太宗志得意满,不仅作了诗赋叫群臣应和,还“车驾发太原,以行宫为佛寺,号平晋,上自记之,刻石寺中”。兴奋之余,太宗决定干脆一鼓作气,“伐契丹,取幽蓟”,彻底收服北方。大臣们都认为事不可行,但他们劝说的理由是连周世宗,宋太祖都没能做到——这着实不甚高明,反而深深刺痛了太宗的敏感神经,于是赵光义叛逆地坚称“太原我必取之”。
于是自六月起,宋又兵发北上,初期一路顺利地打至幽州(今北京)。然而,幽州城攻之不破,七月六日,耶律休哥的援军到来后,宋辽战于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宋大败,太宗甚至大腿上都中了两箭,最终“仅以身免,至涿州,窃乘驴车遁去”,辽军则“击宋余军,所杀甚众,获兵仗、器甲、符印、粮馈、货币不可胜计”。更危急的是,由于军士们都不知道太宗的下落,甚至以为他死了,因此便有心拥立原太祖子赵德昭继位。若非太宗及时归队,又在后来逼死了侄子,局势还不知道要糟糕到何等境地。至此,一场本该证明自己的辉煌胜利,竟然骤变为让自己灰头土脸的大溃败,太宗的心情是极其郁闷愤懑的。
而此时的潘美,被任命为三交都部署(其位置约在今天的太原地区处),在此处进行屯兵,并有效地反击了辽军的入侵。公元983年,潘美被改任忠武军节度使,升封韩国公。
第一次北伐受挫后,宋太宗时刻想要报仇雪恨,但都为诸将宰相所劝阻。新的机会很快到来——辽景宗耶律贤于公元982年去世,新皇耶律隆绪年方十二,国政大事皆由其母萧太后萧绰执掌。贺令图、侯莫陈利用等人认为辽国此时孤儿寡母,朝政不稳,正是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大好时机。宋太宗也持此立场,于是在公元986年,也就是雍熙三年的正月,他颁发了《北伐谕幽州吏民诏》:
“眷此北燕之地,本为中国之民,晋、汉以来,戎夷窃据,迨今不复,垂五十年。国家化被华夷,恩覃动植,岂可使幽燕奥壤,犹为被发之乡;冠带遗民,尚杂茹毛之俗!爰兴师律,以正封疆。拯溺救焚,聿从于民望;执讯获丑,即震于皇威。”
这便是历史上的雍熙北伐。需要说明的是,这场战事仍然可谓是太宗个人的拍板之作。
“初议兴兵,上独与枢密院计议,一日至六召,中书不预闻。”
可见,根据他的指示,宋方共起军二十万,兵分三路伐辽,分别由潘美、曹彬、崔彦进率领。杨业是潘美的副将,他们自雁门关出征,连收寰(今山西朔县东)、朔(今山西朔县)、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四州,正是形势一片大好。然而,东路方向传来的噩耗,很快便将他们打得措手不及。
杨业之死
就在潘、杨连战皆捷之时,负责推进雄州、霸州方向的主力曹彬出了大纰漏。根据指示与经验,他本应“持重缓行”,然而,一路上未逢挫折,又听说潘美等人正高歌猛进的士卒们生怕自己在平辽大战中分不到功劳,因此选择在粮道被耶律休哥所阻导致军粮不足的情况下,仍然鼓噪前进,曹彬不能压制,最终“乃裹五日粮,再往攻涿州”,结果“时方炎暑,军士疾乏,所赉粮不继”,宋军撤兵,为辽军追杀,大溃,“沙河为之不流,弃戈甲若丘陵”。听闻前方战败,太宗大惊失色,忙令全军回撤,潘、杨等西路军自然也在其内。
由于辽军已经重新占领寰州,他们携民回国的道路其实已不再安全。杨业建议说,应当避辽军锋芒,分兵佯攻应州,引走其主力,从而叫云、朔之民趁此速迁。然而,监军王侁却认为此刻有数万精兵,不必如此怯懦,反而应当“但趋雁门北川中,鼓行而往”,堂堂正正地走大路。杨业非常反对,但王侁却诛心道:
“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
意思是你是不是看辽军势大,又有投降易主之心了呢?此言一出,杨业便知道再无转圜余地,只能血战以表忠心。临行前,潘美抓住他的缰绳,要他务必保重,不必求胜,杨业则同样嘱托说,此战必败,自己怕是不得不先死了,但是,如果他们能够在陈家峪(今山西朔县南)“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那么就不会全军覆没。
杨业出征后,果然抵御辽军不住,一路回撤至陈家峪,却发现根本无兵接应。杨业“拊膺大恸”,继续率军拼杀,直到身被数十创,重伤不起,士卒也死亡殆尽,方才连同其子杨延玉被擒获。在辽营,杨业叹息说,太宗对我甚厚,我本希望能讨贼安境来报答他,但现在我反而被奸臣逼迫,致使宋军大败,我还有什么脸面求活呢!于是绝食三天而死。
就在杨业奋勇杀敌之时,他的友军在干什么呢?潘美倒的确有心设伏,然而,杨业却久久不至,王侁见太阳下山,便认为辽军已经退走,为争功早已先行离开,潘美不能制,也“缘灰河西南行二十里”。在得知杨业大败后,他同样挥兵却走,未施援手。
雍熙北伐的大败对北宋的国政影响是深远的。自此之后,太宗放弃了用武力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路线,而是选择与辽国“议定华戎之疆”,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通过钱财赎回。而在对外征伐已不可能的情况下,太宗将重心转到内政上,认为“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至于杨业之死,他的子嗣都被恩赏入朝为官,本人则“诏褒赠业太尉、大同军节度使”。王侁被罢官革职,潘美则连降三级,为检校太保,不过次年他被重新升为检校太师,任真定知府。公元991年,潘美被加封为同平章事,行宰相事,数月后去世,年六十七,太宗又追赠他中书令,谥号武惠。
谁应当为杨业之死负起责任?无疑,是王侁的错误决策与逼迫令其走上了绝路,然而颇值得玩味的是,潘美的身影却在他们的争论中消失了。这是他有意为之的吗?无疑,自从曾经差点被侄子“篡位”,太宗便对军中大将愈发猜忌。而当时在场的所有人中,还有推动了整场战事的宠臣侯莫陈利用和简穆皇后侄孙刘文裕(简穆皇后便是太宗的祖母)。由潘美之前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出,他于政治立场上非常谨慎,此时不愿表态,尚可以理解,然而,在杨业明确嘱托,潘美又确凿无疑接到了前者大败消息的情况下,他既仍选择退兵不救,就的确必须为他的死亡负一份责任。杨业以降将之身,骤然受太宗赏识,且自己在边境上屡建奇功,甚至能叫“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因此受到他人嫉妒,史书中记载:“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这个主将是谁呢?杨业驻扎在雁门关时,潘美是他的上司,因此这个主将,很有可能就是潘美。当然,这只是猜测,他们之间具体、真实的关系,也难为后世人所知晓了。
文学演变
在《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东都事略》《宋会要辑稿》等较为正式的历史文献当中,都不存在潘美有意置杨业于死地的记述,然而在当时的民间,已经出现了为杨业鸣冤的言论,但潘美尚且不被视作罪魁祸首。最先明确点名潘美的,应该是苏辙所作的《过杨无敌庙》:
“我欲比君周子隐,诛肜聊足慰忠魂。”
周子隐便是西晋那个“周处初三害”的周处,“肜”则是梁王司马肜,他与周处有仇怨。氐人齐万年叛乱,司马肜和安西将军夏侯骏便逼迫周处带五千军士杀上贼人驻扎的梁山,周处明知会失败,但只得从命。他从早杀至晚,弓矢皆尽,却没有援军到来,因此周处对左右说,现在正是我要以身殉国的时候了,遂力战而死。此后朝廷虽责怪司马肜,却到底没有惩罚他这个宗室。这个故事的情节和杨业的经历是多么相似:
“潘美时以检校太师代国公,为云、应、朔等州都部署,犹之司马肜以梁王为大将军,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也……子由欲诛美以慰业之忠魂,则当宋之时,无不知美实致业于死。”
杨业死后,其弟杨重勳,其子杨延昭,其孙杨文广都卓有战功,最迟到欧阳修作《供备库副使杨君(杨业侄孙杨琪)墓志铭》时,已经“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豎,皆能道之”。宋朝话本出现了《杨令公》等回目,但其内容已经散佚。目前能看到较早的留存文献是元杂剧《八大王开诏救忠臣》,此时其中的潘美已经成为反面角色,再至于《潘杨讼》等清代花部戏剧中,他甚至已经被编排成为辽人的奸细。民间的故事虽荒诞不经,但最终逐渐无形地影响到了文人对于历史的评价。明时,宋濂,谭大初都提到了“潘仁美”的事迹,然而潘美实字仲询,这便是名人也把历史人物和戏剧人物下意识地混淆了。清顺治年间,潘美还因出卖杨业,被取消了从祀的资格,由此,潘美彻底翻不了身。
而对于他的在天之灵而言,回望那个他犹豫应援的下午,和此后扛起的骂名,恐怕也只能慨叹一句“一失足成千古恨”了。
参考文献:
1.何华龙:《潘美是奸臣还是忠臣?》,《中学生时代》2006年。
2.李新光:《北宋开国元帅潘美,缘何成了大奸臣》,《乡音》2009年。
3.史宗义:《身背奸臣骂名的北宋名将潘美》,《文史天地》2010年。
4.康保成:《从历史人物潘美到戏剧形象潘仁美——兼说口述历史的特征及其与文学的关系》,《汉语言文学研究》2010年。
5.蔡连卫:《杨家将故事的形成及原因》,《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
6.周实:《两宋人物三题》,《书屋》2013年。
7.李小霞:《宋太宗朝的燕云经略与政治转向》,《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
8.杨沫南:《杨六郎故事的文本流变及其文化意蕴》,《天中学刊》2024年。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作者 | 曾亦嘉
嘉正网-嘉正网官网-配资网在线配资平台-股市行情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