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兵连那个“不许哭”的电话,是她蜕变的起点;大师剧《更生》谢幕后,科学家女儿紧握她双手的动容瞬间,是她传承的见证。从野战部队的通信尖兵,到进博会新闻中心的“小叶子”,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2025届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刘姿含的身份在变,但内核从未改变——那是军营淬炼出的坚韧与担当。
如今,这位硬核女兵即将开启新的“战场”:作为华东理工大学第27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前往云南寻甸支教。
一通电话启发军营初成长
“给人星火者,必心怀火炬。”刘姿含心中的第一支火炬,来自她的两位舅舅。小时候,退伍的舅舅们经常给她讲述当兵时的经历。耳濡目染的军旅生活让刘姿含从小就对部队产生了亲切感。
大一学年下半学期,在学院征兵辅导员的鼓励下,刘姿含报名参军,怀揣着梦想来到南部军区服役。
刘姿含印象最深的,是在营区度过紧张充实的第一周后,第一次给家里打电话报平安。那晚灯光昏暗,大家围在一起拨号。身旁一名女兵先接通了电话,她的眼泪在听到母亲的声音后汹涌而出。“所有人,挂电话!”班长严厉制止道。“来军营是你们的选择,哭只会让父母担心。以后打电话,谁也不许哭!”
那一刻,刘姿含愣住了。她深吸一口气,努力让情绪平复下来,才拨通了家里的号码。听筒里传来牵挂的乡音,她也只是用平静的语气告诉家里:“我一切都好。”那天晚上,小到明天的训练内容,大到今后的家国使命,刘姿含想了许多。她明白,选择来到军营,就意味着今后要面对更多的磨砺和挑战。
刚进入部队时,她还未曾适应部队的高强度训练,3公里的测试成绩一直在及格线边缘徘徊。但她并没有因此苦恼,稳定心态后她及时调整训练节奏,经过一周的努力训练,成绩就从“不及格”达到了“优秀”。
类似这样的经历还有很多。“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不是一句空话。”刘姿含说。
演习期间(右一)
从沙场到讲台的全能女兵蜕变
面对体能要求严苛的野战部队,刘姿含毫无惧色。她咬牙挺过训练酸痛,不断突破极限。
在为期10天的野外演习中,山区地形复杂、条件艰苦,常有野生动物出没。体感温度高达40摄氏度的炙烤下,刘姿含与战友们身负30余斤的子弹袋和装备进行作业。
演习采用红蓝对抗,为防止窃听干扰,通信全靠国防光缆。作为通信兵,刘姿含的核心任务就是在野外快速架设设备,保障与上级和前线的通联。白天,她和战友们挖战壕、搭伪装、安帐篷,确保通信畅通;夜晚则轮流站岗,警惕敌军的夜袭。野外演习环境艰辛,但刘姿含从未退缩。
两年服役期间,刘姿含参与保障会议200余场,为30余个单位搭建营区军网,维护光纤通信300余次,足迹遍及3个城市营区。她不仅带领新兵进行专业培训,参与理论宣讲和文艺演出,还以战地记者身份在《国防时报》等媒体发表通讯稿30余篇。此外,她还取得全旅红色讲解员演讲比赛第一名的成绩,并担任首批旅史解说员。
部队恢复司号员岗位时,刘姿含凭借特长成为全旅首批女司号员。“除了跟老班长学,自己得额外苦练,有时嘴吹肿了,吃饭都疼得龇牙咧嘴。但当我很快学会用气息吹响旋律时,还是挺骄傲的。”对她而言,司号员不仅是沉甸甸的责任,更是精神的接力。
重返校园继续绽放光彩
2022年9月,光荣退伍的刘姿含将军旅淬炼的品格装进行囊,重返华理校园。军旅磨砺为她在校园多元舞台上绽放光彩注入了力量。
刘姿含连续担任第六届、第七届进博会志愿者,先后服务于咨询处和新闻中心。作为第七届进博会的媒体服务志愿者,她每日筛选海内外优质新闻资讯上传网站。同时,担任校新闻宣传处联络员的她,迅速融入团队,精准分配任务,成为师生间高效的沟通桥梁。
参演大师剧《更生》成为刘姿含难忘的经历,她在剧中饰演华东理工大学首位国家技术发明奖得主、能源化工领域专家刘馥英教授。首演结束,刘馥英教授的女儿紧握刘姿含双手,眼中饱含思念与深切感激,令她动容。此后每一场演出,刘姿含都铭记这份炽热的情感,反复打磨,力求更出色地呈现表演。
从军旅荣光到校园担当,刘姿含表示,将继续心怀这份火炬,步履不停。
嘉正网-嘉正网官网-配资网在线配资平台-股市行情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